与互联网产品设计有关的讨论 (二)

Jeff刚刚仔细读过《赢在用户》-WEB人物角色创建和应用实践指南,书评可以到豆瓣看看: http://www.douban.com/subject/2157554/ 他说,我们现在缺乏一套用户角色模型。这本书里面提到一个网站首先要建立起一套对应的用户角色模型,知道自己要给哪些用户提供服务,然后再根据不同类型用户的需求制定项目优先级。如果没有这套模型,那么我们会总是遇到这样那样的产品问题,针对这些具体问题的讨论将会永无休止。因为这样的讨论不是基于一套被每个人都认同的概念标准的。 比如,Jeff用1天时间搞了几个单机版的Flash小游戏,作为一个“游戏”模块挂到“应用”分类下面。我觉得,这项功能跟我们的网站毫无关系,没必要在这上面浪费时间,哪怕是1分钟都不应该。而Jeff说他确实听到了用户有这方面的需求。 这就是问题的根源,我们的网站要做什么?要给谁提供服务?想玩游戏的用户是不是我们的“重要”用户? 如果我们确定好了用户角色模型,统一了意见,知道我们主要为谁提供服务,那么这个问题就好解决了。 他还提到,当网站增加了一项新功能时,会给四类用户带来不同的反应(我记得大概是这几种): 迫切希望网站增加新功能,不管是否和网站主题相一致 增加的功能正好是用户锁盼望的,这样会应得用户的好感 增加的功能是用户不愿意看到的,会让用户产生反感 用户不在乎你增加什么功能,他需要的已经有了,对其他功能无所谓 当时是吃饭的时候说的,印象中是这几项。 这本书我没看过,我今天要说的也不是书里的内容,我是有另一种感觉,需要我用插叙的方式引入我对“规律”二字的看法。 写这类书的作者,大部分都是对书中内容所属的行业有很长时间的工作经验。他们应该是把这个行业的规律都看透了,已一种“过来人”的角度来总结自己的经验。 我举个例子,Yoyo总爱看跟星座有关的内容,她认为说的都特别准。以前我看的时候,也觉得似乎很准。现在我却发现了这类内容的一个规律:一个星座的人,所谓的性格特点,都是说那些优秀的性格,比如说你这个星座的人做事很细心,很谨慎,很有风度,很会为他人着想,有时候比较任性……。其实他说的这些性格,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性格。我们可以做一个测试,找一个不是经常看星座的人,我们给他看一套特殊的星座性格特点,还是分12个部分,只是每个部分只有性格说明,没有所述星座说明。然后让他说哪个部分说的是他所处的星座。估计没有人能答对。 […]

与互联网产品设计有关的讨论 (一)

以前只是搞程序开发,不太关注产品设计,现在要开发一个产品,就要转换一下自身的角色,从用户的角度考虑问题。 随着讨论时间的增加,我对一个产品的理解,对用户定位的理解,都有了很大变化。 今天是这么看待问题,十天后,观点可能完全相反了。 所以有必要把每天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思路落实到字面上,保存下来,以备日后的反思、参考。 先说说一个月以前,我觉得,一个SNS网站,就应该像开心、海内和校内一样,只做18-30岁这个年龄段的网民需要的产品,因为这部分用户是中国互联网的中坚力量,占了绝大部分比例。 作为一个刚起步的网站,用户从零开始积累的时候,应该放下自己的特色,放下自己的品味,把热门网站的热门功能,抄袭过来,说句俗话,先“圈人”,等有了一定数量的用户后,再推出自己有特色的产品。 看似挺有道理的一个观点,当时我还挺坚持的,认为这个就是真理。 一个月后的今天,我觉得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随波逐流,是不会被用户认可的。先不谈那些热门网站已经先入为主,就说当SNS这股风潮一下子涌现到人们面前的时候,大家会产生一种SNS疲劳,这么多网站,都是一样的模式,一样的界面,一样的游戏,唯独不一样的是在每个网站都有各自的朋友圈,经常性的是一个朋友,要在三个网站都加一次好友,而另一些朋友,都在不同的网站注册,我想跟某个人联系之前,先要努力回忆一下这个朋友是在哪个网站加为好友的。甚至是当我收到过某个朋友的消息,过了几天再想看看时,实在是想不起来在哪个网站看过的。 渐渐地,我怕了,看到一个网站注册时填那么多信息我就烦,总是重复地做着相同的事,也没有从中得到什么有用的帮助。 现在的情况是,中文名叫开心的网站有4、5个,中国人就擅长搞“山寨版”,这东西搭起来也容易,UCenterHome就可以直接用,换个图片和皮肤,一个SNS就搭出来了。 就好像06年大家都玩儿视频一样,看看现在这些网站都什么状况?几家加一起估计有几个亿的资金,都投入到服务器和带宽上面了,是他们扶持了中国IDC的发展! 据说六间房要换办公地点了,优酷的情况也不是很乐观。记得北京台有个CEO访谈的节目,邀请李善友,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在中国做视频,没有一个亿就别玩儿了。 相比,SNS的成本应该还低廉的多,所以跟风的就数不过来了。一个行业里,赚钱的就是带头的那几家,优胜劣汰的自然定律是地球上永恒的真理,没有创新的跟风者,遭到淘汰是必然的,剩下的就是根据你忽悠VC的能力决定着你烧完资金的时间问题了。 我也是受到Jeff的启发,他提到了宝宝树,这个专注于母婴的网站,让我认识到跟风是个错误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