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的浅薄思考

最近挺忙,忙创新来着,发现一个说创新的好文,不敢独享,转贴共赏:

关于创新的浅薄思考

以下是原文:

关于创新的浅薄思考

每次找到国外出色的web2.0理念网站时,我首先就会看看国内有没有提供类似服务的网站。但是大多数情况下,都没有。网络的这种情况实际上是整个中国创新的缩影,在Interbrand 全球品牌100强和全球创新力前25名也看不到中国企业的身影。

创新对于我们来讲,仿佛既脆弱又奢侈。

一 困局

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勤劳的人民,也有着最悠长传承的历史,这样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内涵是毋庸置疑的。

中国从来不缺乏能工巧匠,古中国的四大发明改变了世界的历史,中国现在也并不是没有创新的人才,跨国公司在全球设立研究院的时候,中国都是最受推崇的选择之一。

奇怪的是,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明,拥有大量人 才的庞大国家,却陷入了创新的匮乏中,这种匮乏在世界文明走入近代史后凸显出来,近一百年间,中国落在了世界变革的后排,而在企业化革新浪潮的滚滚洪流 中,中国的企业也集体失语,没有一家公司能够通过创新而独树一帜做大做强,中国的大企业更多的是规模大而不是核心竞争力强。

在这个不创新就落伍,不变革就消亡的商业社会,中国企业举步维艰,这其中种种由,引人深思。

二 反思

  • 当今中国缺乏产生创新的土壤

中国最悠久的历史传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最沉重的财富,在几千年岁月中形成的尊老鄙少,重农轻商,厚古薄今,抱全守一的国民心态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改变,社会文化中鼓励的是稳定和中庸,在这种社会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国民天生就对变革有着超乎别国的距离感,相对于变革,维持现状才是国民的心理首选。

这种与生俱来的心态在后天的教育中不断得到强化,看看整个国家的教育体制,培养的都是缺乏个性统一标准的人才类型,中国在工业流水线上落后于西方,但在人才流水线的标准化上却从来都是独步世界。

这样的先天环境和后天培养,造就的是一批批听话的执行性人才,而不是激扬的创新性人才,或者说在这个社会中,创新性人才是非主流的存在。

  • 当今中国缺乏支持创新的体制

追求利润才是企业的天性,企业变革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这种赤裸裸的经济杠杆是西方创新的源动力。但是这种杠杆却不能在中国得以挥洒自如。

中国的企业是在非自由经济的社会制度下的扭 曲存在。国有企业承载着制度的要求和国民的生计,在各方的利益冲突下踟蹰反复,在变革的时候顾虑重重,而国有企业不以利润为最终考量的企业目的性也就决定 了其在核心上就缺乏创新的源动力,相对于变革的巨大风险和变革后的不确定回报,国企巨大的身躯举步维艰。私有制企业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则更加艰难,非自由经 济的市场环境下,了解市场的人未必是最后的赢家,国家政策的调整永远是凌驾于市场的存在,谁也不知道以后的政策会是什么样子,创新的利润回报固然诱人,但 生命脆弱的私有制经济很可能在一次政策调整或政府行为中就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倾颓的废墟让后来人触目惊心,变革的阵痛之于社会是一个阶段的必然,而之于 个人和企业则是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

  • 当今中国缺乏保护创新的机制

当个性成为社会文化的非主流,变革成为不可 预测的未来时,创新也就成了这个社会的奢侈,如果先行者并没有好处,那做一个跟随者无疑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而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的缺乏,也加剧 了跟随心理的影响。当一个新生事物推出的时候,其他人都在观望,如果不幸夭折,大家纷纷庆幸那不是自己并无情的嘲弄失败者,如果顺利成长,则几乎毫不费力 的就可以模仿并分上一大杯甜羹,这种社会性的投机心理是创新者的沙漠,是奸巧人的温床。所以我们才会有那么少的创新,却又有那么强大的模仿。

 

三 悲歌

缺乏土壤,新生事物先天不良,缺乏支持,改变后天乏力,没有保护,变革脆弱不堪,如此糟糕的环境,如何能强求企业创新呢?加上全民性的短视和变革时期社会经济中充满的原罪,这些都让我们很难找到一个榜样式的企业,这不仅是中国企业的悲哀,也是中国社会的悲哀。

唯一可以欣慰的是,即使是如此恶劣的环境,仍有企业在奋力前行,这些企业是鼓励我们向前看的希望,是让我们觉得温暖的感动,我真诚的希望,社会在缓慢温和的变更中会不断的完善,我希望看到听到更多这样积极的讯息,而不是不断奏响的企业的挽歌。

Tag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