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OpenID 之深刻的感悟

今天在网上到处寻找新概念,碰巧发现一个,叫 OpenID。

互联网的熟客们,大多注册过不止10个20个论坛吧,你能确保记清楚每一个论坛的ID和密码吗?

我不能。

我需要一个单点登录的方式,注册一个就好了,然后在所有的地方都不用再登录,不用再注册。

今天碰巧就看到这样的概念的一个实例:OpenID。

我知道这个项目,到现在为止还不到1个小时。

简单的看了一眼介绍,转到一个Blog,看到一个深刻的感悟评论,实在是太深刻了。有点找到知音的感觉(太不谦虚了,请原文作者原谅)。

作为引子,给大家稍微说说背景:很多互联网的开发者,共同谋划一个叫做OpenID的项目,开会讨论如何推广。其中一个参与者,在会后给出了一篇发人深省的评论。OpenID的理念很好,是一个很理想化的概念,但面对如何把概念转变为市场的问题上,这位参会者,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原文后面有我的评论,在openidchina的blog上,需要审核后才可以发出,我就把我自己的评论,写在自己blog的后面了,请大家读完原文,顺便也看看吧。

原文出处:http://www.openidchina.com.cn/openid-talk/openid-forum-thought.html

本文是OpenID QQ群成员杭州-水调歌头在参加了OpenID研讨会后的感悟,作者上传到QQ空间,本博客转载到此。
以下是原文

参加了7月28日上海的会议,谈谈自己的看法。

本来是想在会议的时候就说的,后来不想说了;本来回来后都没想过还要通过文本的方式说的,但是最终决定还是要说一下。前面的不想说,是因为在会场上我发现没有说的必要了,因为一定会被视为不和谐的声音;后来又最终决定写下来,是因为看到大家的激情,而且也不希望激情的人们最终一事无成。

由于时间有限,我的思路并不是整理的十分清晰,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吧。

简言之,用马云在《赢在中国》做评委时经常说的一句话概括:这个项目还有很多个点你没有考虑清楚,等你想清楚了再来。

我并不是说在进行一个项目之前要把所有的点都想明白了,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做好了,才去进行这个项目,那样的话,黄花菜都凉了。但是,如果连最基础的几个点都没有想清楚,则一定是失败的。所以说,房地产商盖房子,如果还没想明白房间的色调和装修,这没关系,可以先盖起来再说,但如果连地基都没有打好,那么房子一定是轰然倒塌的。

我跟大家讲个故事,我所在的第一家公司,是一家通信设备供应商,其主要服务对象,或者说客户,是中国移动、电信、联通、网通等国家运营商。在公司大发展的过程中,曾经有过这么一段:从中研(中央研究所)研发出一种电话机,好使,很好使,功能齐全,有几十个按键,英文字母一应俱全。当时研发部的领导对于这款话机是寄予厚望的,因为它不仅拥有市面上普通电话的所有功能,还拥有很多的增值功能。然而这款大家怀着无比的激情开发的电话机,最终沦为被研发部门内销的垃圾。这样的东西,被称之为”呆死料”。

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当时的用户拿电话机就是打电话这么简单的作用,你搞一台像电脑一样的电话机,配上厚厚的说明书,谁会去看?程序员会去看,但用户呢?事实上,即便发展到今天,我们家里的电话机比20年前多出了什么吗?为此,老板专门在公司大会上做了《为什么要自我批判—-在中研部将呆死料作为奖金、奖品发给研发骨干》的讲话。想想,当时的中研一万多员工,这”奖金”发起来是何等的壮观?目的就是要让全体研发人员明白并且记住一个道理:关注市场需求。从那以后,公司开始要求每年一定比例的研发人员到市场去,深入了解客户需求,然后返回研发部。从那以后,公司再也没有犯过这样的错误。

这家公司,规模不可谓不大,市场不可谓不好,技术不可谓不强,客户关系不可谓不深厚,品牌不可谓不响亮,但这一切都是空的,只需”不关注需求”这么一条,就可以让你完蛋。

说到这里,我想请问大家,有没有感觉到,在我们的会议上,更多听到的话是:openid是个好东西,技术怎么怎么样,功能怎么怎么样,所以用户一定会怎么怎么样。

听到这些话的时候,我的眼前仿佛又看到了那堆积如山的”呆死料”,仿佛又看到下一个失败的作品。你说你好,是没有用的,要用户说好,要关注应用与需求。

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局面,我认为有三点原因:

1、程序员居多
技术反应到市场,是有暂留的,因为技术人员和市场人员的思维不一样。技术好的东西,未必会赢得市场的认可。cisco的产品在84年诞生的时候,是由那对发明者(科学家夫妇)来推动的,主要应用领域在大学。然后随后就不行了,因为科学家和企业家的思维和运作方式是不一样的,因此cisco迎来了历史性的人物,约翰·钱伯斯,也就是现在的CEO,那个曾经领导思科系统连续43个财季超过华尔街预期值的天才。同理,UTStarcom的PHS,在日本,是被淘汰的技术,但就是因为适应了中国电信转型和中国老百姓的实用需求,着实红火了一阵。令我不解的是,在场的尽管是程序员居多,但也有负责运营的朋友,为什么没有看到这个问题,扭转这个局面。

2、同质化严重
与会者绝大多数都是在上海工作的,我不清楚是否经常有机会线下交流,但是我感觉到非常强烈的同质化,即思维共振。相信大家都听过拿破仑带领士兵齐步走过桥的故事,结果桥塌了。思维共振最致命的问题,就是没有新鲜且不同的声音,大家的想法自然而然的都会倒向同一个方向,且每个人都会很客观的认为,既然大家都是这么想的,那么肯定不是我主观,肯定是正确的。熊晓鸽和我说过,为什么vc在选择创业团队的时候,不希望成员来自同一个公司,甚至不希望是同一个行业,而希望差异化越大越好,就是这个道理。尽管,相同背景带来的或许是沟通的顺畅和决策的快速,但决策错误的风险往往更大。

3、因为熟悉而蒙蔽
由于上面提到的两点,这第三点就产生了。大家都是对openid了解的比较深刻的人,所以看待openid的时候,都是从里往外看的,而用户看待新事务,却都是从外往里看的。他们或许使用一项业务或产品长达数年之久,但对此项业务或产品的了解却仅仅停留在表面。因此打动用户的并不是多么透彻的分析或先进的技术,而是实效的应用与服务。在参加这个会议之间,我接触openid才4天时间,或许大家会认为我没有什么发言权,一开始我也是这么想的,所以整个上午我都抱着学习的态度在听大家说。但随后我就觉得不对劲了,要知道,正因为我接触的少,我才更能代表普通网站或使用者的感觉。不管怎么说,我还算是IT行业的人,如果连我都不能说服,又怎么去影响那些对互联网一知半解的用户?

事实上,在会议进行中,一直有一位朋友在发出不和谐的声音,到后来甚至有点激起公愤的感觉。我和他并不认识,可我知道他在说什么,尽管他口齿不太清楚。可悲的是,在场的绝大多数人,已经被激情和同质化的思维共振主导了思想,听不进去了。

讨论到后来,整个会场的气氛是高昂的,谈到发展,谈到用户,谈到今后的影响力,谈到标准的建立和蓬勃的市场,简直激情冲天,多么好的项目和想法啊?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整个互联网产业的思想和价值模式,是一项无比伟大的事业。我当时的感觉是,好比有的人说要做辣子鸡块,有的人说要做清炖鸡,有的人说可以通过资源找到更好的厨师做叫化鸡,有的人总结说实在不行就全都做,那么我想问,鸡在哪儿呢?

这就叫虚,空中楼阁。

大家考虑过产业链的情况么?我们处在哪个环节?网站为什么要用你的openid?用户又为什么要用呢?推广过程中的具体工作怎么开展?是从业务着手还是从概念着手?在市场培育期,主打的方向是什么?如何避免竞争对手的模仿?如何建立自己的壁垒?

中国的互联网用户,90%以上,是网盲,打游戏除了会双击”传奇”的图标,啥都不会,桌面上如果找不到这个图标,就傻眼了;上网查询除了hao123,啥都不知道,因为hao123最傻瓜,直接把各网站罗列在首页上,点点就行了,我就亲眼见过身边的朋友,上gmail邮箱,不是输入mail.google.com,更不是输入www.google.com然后链接到邮箱,而是通过hao123转过去的。百度为什么收购hao123,原因就在这里。

中国的互联网用户,90%以上,长期访问的网页不会超过10个,大家可以自己盘算一下,经常上的网页有几个。至于那些偶尔上过一次的网页,无非是刚好要搜索某个特定的信息,或者是在搜索其他信息时链接过去的,之所以会去注册,无非想看一些只有会员才能看到的信息和图片,看过算数的,一个小时之后就会忘个干净,大家也可以自己盘算一下,在这些网站注册的时候,想过下次还会登录么?甚至连用户名都是瞎取一个,邮箱也是乱填的,为什么?怕自己浏览黄色网站被别人发现,不敢留真实邮箱和常用用户名,对不对?

现在讨论那么多后续的发展和前景,根本没有必要,QQ在开始的时候,就是满足了用户即时通讯的需求,那时有QQ空间么?有Q币么?有QQ游戏和服装么?都是一步一步来的。

这些问题,大家都没有想明白,而当那位朋友在说出这些问题的时候,大家根本就没有耐心和意愿听下去,仅仅是在维持一种相对和谐的气氛而已。那么我们讨论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

这些问题不搞明白,那么openid就像是一个无比美丽的肥皂泡,叫做《看上去很美》,轻轻一戳,就会破的。

马云和我说起当时淘宝网建立的时候,销售人员月薪就是1000块多一点,没日没夜的跑,全国各地,当然一开始是以浙江为主,一家一家去谈,没有商家,就没有用户,没有用户,就更没有商家,这是个非常艰苦的过程。解决这个问题,才像是在做事,才算是把工作落到了实处,而我们呢?在干什么?仔细想想,我们一天究竟讨论了什么?我们讨论了很多关于那个中国openid研究中心的网页,谁会去看?针对哪些用户群?没有商家和用户,淘宝网的网站就是做出花来,也没人去看。

大家提到了建立非官方组织的想法,我告诉大家,以目前的状况,这样做一定是有问题的。我建议大家去了解一下国际上的Organization的背景和历史,VISA卡或master card是个例子,还有ITU-T国际电联,在此我想赘述。我们需要思考,我们以什么为切入点,成立这样的组织,其感召力和影响力体现在什么方面,有哪些可以调动的资源,或者说的简单一些,别人为什么要买你的账?自己封自己一个司令的头衔是没有用的。

在中国,一个独立的技术,等着别人来和你对接,是不现实的,大家可以了解一下电子支付工具的情况,在国外,可以产生像paypal这样的强势电子支付品牌,最后被ebay收购,那么在中国呢?几乎每家稍微大一些的电子商务网站,都有自己的电子支付工具,而那些专注于做电子支付工具的公司,在发现情况不妙时,也纷纷开始转向业务领域,开始卖卡和卖书,这是为什么?很简单,你一个独立的技术,没有业务支撑,根本做不起来。

这些问题都是我说的基础点,而当问题涉及到这些基础点的时候,都没有深入下去,要么就是跳过,要么就是象征性的说两句,要么就是提出一些根本不具备执行性的建议,比如说到网站联盟的问题,大家竟然很天真的认为只需要各自动用自有的资源,去谈,就能谈下多少家来支持,大家可以去试一试。退一万步说,即便谈下来了几家,看看有没有用户去用。

如果想把openid的事业进行下去,以目前的情况来看,非商业化的松散型组织,是一定不行的。根本没有执行力。大家都是各自工作在不同的公司和岗位,抽空搞搞这些副业,互相说话的时候,拜托你多费心这块,麻烦你关注一下那块,能行么?究竟听谁的?谁为谁负责?现在的情况是,谁都不为谁负责,每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推动,这是系统的内部张力,内耗力。在中国,不缺乏优秀的技术,不缺乏激情的创业者,不缺乏伟大的战略,更不缺乏天才的创新,唯独缺乏的,是不折不扣的执行。看看《赢在中国》那些热血澎湃的创业者,哪个不是认为自己的项目天下第一?哪个不认为自己一定能成功?哪个不是被评委淘汰后,对着镜头说评委一定会后悔?

还是执行!

我想起老关在会场上说的一句话:如果几个月或者半年后,openid还是现在这么个状况,我想大家的激情肯定也就没了,如何来保持这种激情?这个问题很好,但是没有给出答案,或者说,没有人去细想这个问题。短暂的激情是不值钱的,只有长久的激情才是有价值的。我在北京的时候,有时也会去参加一些创业论坛,我发现,这些来参加论坛的人,也就是有创业想法的人,占不到北京人口比例的1%;在这些人当中,绝大多数又只是说说而已,最终下决心迈出创业这一步的又不到1%;在这些走出来的人当中,绝大多数没有坚持太长时间就撤退了,留下来继续坚持的不到1%;而这些坚持不懈的人当中,最终获得成功的还是1%。

请大家不要误会,我不是来挑毛病的。不然我没有必要在接触openid仅仅四天的时间,就从杭州来上海参加这个会议。或许有人会说,这个会议要讨论的重点,就不是我上面说的那些,所以彼此不矛盾。那么我想告诉大家,会议讨论的那些东西,是没有价值的,就好比我们讨论如何降低农赋税,或是提高银行利率,或是降低个人所得税,没有任何意义,在座各位有谁是人大代表?有谁能够影响中央?都没有。还不如讨论找什么关系才能搞定农业部部长,或者干脆像陈胜吴广一般揭竿而起,推翻共产党,然后建立新政权,降低农赋税。尽管这也是根本的异想天开,但至少比坐在那儿空谈要来得实际一些。

说了很多,确实很多了,并不是很有条理,抱歉。总结一下,我希望给大家的是三个方面的建议:

A、不要以自己的意愿代替用户的意愿。
关注客户需求,尽量做到从外往里看,而不要从里往外看。我们觉得自己把openid的思路理的很清晰了,那是因为我们懂,我们人为的在关注它,从不懂到懂,但是用户在接触它的时候,是不会逼着自己去学习的,因此他们是不会按照我们的逻辑和思路去理解openid的。所以我们要模拟用户的逻辑和思路,才能把事情做好。

B、运营是关键
空谈技术是没有意义的,市场没有起色,一切皆空。我再次声明,不是技术不重要,我们公司的技术负责人都是技术相当好的人,我也有相当多的技术牛人朋友,开发中国移动神州行的,英国智能网的,日本野村证券系统的,上海宝钢机组底层汇编系统的,等等。我只是想做个假设,如果QQ没有深入人心,而腾讯去建立一个中国IM研究中心,结果会怎样?用户不是学生,我们也不是老师。大家需要把工作落到实处,从市场运营的角度扎扎实实的一步步做起来,openid的未来才是光明的。

C、建立商业化组织
或许这个有难度,但是必须的,不然无法保证执行力的有效传递。在执行的三要素中,战略、人员和运营,我们都缺乏,需要建立这样的组织体系来推动项目的发展。那位一直唱反调的朋友,最后跟我说了一句很无奈的话:这么做下去,老关一定会后悔的。我笑了,我说:不仅老关会后悔,在场的所有人都会后悔,不仅后悔,还会悔恨,因为不知从什么地方冒出了一家不知名的公司或是组织,通过系统的商业化的运作,从我们手中硬生生的抢走了市场,而这片市场,仿佛是被我们培育了很久的,结果为他人做了嫁衣裳。

希望各位同仁及有识之士,能够尽快做出调整,真正为openid的发展,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暂且以上这么多,再叙!

以下是我在openidchina的blog发的评论

很深刻的评论!
实实在在地反映出中国互联网的现状,尤其是写出了软件开发人员想创业,但思想比较幼稚的事实。
我今天第一次听说OpenID,简单看了看介绍,还没太弄明白怎么回事。
我很早以前就想过类似的概念,就好像全球统一的passport一样,程序员总是喜欢把所有的问题理想化,但现实和理想之间的距离,也许比银河系的直径还要长,与其空想着用理想去改变现实,还不如动手,一点一点地拉近他们之间的距离来的实在。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